2024年09月19日
微信

悦文旅| 鼓浪屿历史闪光时刻:鹭江对岸那座“爱的避难岛”

作者: 石伊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5月20日 09:07 |
播放

鼓浪屿,是一个令人期待与向往的旅游佳地。

前不久,笔者在一位年轻导游弟兄的引导下,踏上了这座传奇小岛之旅。走过一棵棵树木,走上一级级台阶,走近一栋栋建筑,走向一个个人物,也走入了一段段爱的故事。

漫步这里,尤其是当在淡季游客不多的时候,更能感受到鼓浪屿的美好。聆听曾经她的历史和辉煌,在想象中你可以看到鼓浪屿历史中的形象:
像一位优雅动人的贵妇,慵懒地躺卧在海面之上,蜿蜒起伏的小路是她遍布躯体的血管,草地与茂密的绿植是她美丽的衣裙,全身镶满了万国华美的建筑,那些奇花异草作为精致的饰品,错落有致地点缀其间,散发出淡淡清香,时不时能传来清脆的鸟鸣和着优美的钢琴旋律,一遍又一遍地低唱。

如今,三丘田码头是鼓浪屿最大的游客码头,这里从早到晚的十多个小时里,每隔20分钟便迎来一班轮渡船的游客。看着来来往往、打扮靓丽、一上岛就嬉笑玩乐、自由摆拍的游客们。

很多人很难想到1938年5月10日,日军占领厦门以后大肆烧杀抢掠,很多厦门市民为避难而匆忙外逃,鼓浪屿正是他们外逃的主要目的地之一。一时间鼓浪屿接待了超过十万外来客,他们眼睛中写满了恐惧与惊慌。而鼓浪屿是如何成为他们的“爱的避难岛”的?

这是一个值得反复回忆和传扬的美好故事。当天,导游给笔者讲述了这个几十年前鼓浪屿的历史闪光时刻。

生命的避难所

当大批人群涌上鼓浪屿时,岛上11名中外人士立即成立了“鼓浪屿国际救济会”。小岛所有可用的空间全部向难民开放,一切教堂、学校、医院、剧院等公共场所统统变身收容所。收容所从计划的20所增加到50多所,还是不够用,有人只能露宿街头。但很快救济会在海滨空旷地也临时搭起了草屋、竹棚等,难民们就地铺上被席,暂时得了安身之处。据毓德女学收容所管理主任朱鸿谟回忆,毓德女子中学的操场上铺满的一个个被子或毯子,就算是难民的家了。在最高峰时期,女中接纳了1300名难民。据原厦门市教育局副局长许十方说,他位于鼓浪屿海坛路的主楼和附屋安置了100多名难民。

但回头望望一水之隔的厦门岛,没能逃走的厦门市民被日军残忍屠杀,甚至有些已经上船的人,也被日军扫射死在了沙滩和海中,断臂残足,血染鹭江。短短几天,小岛就容纳了超出原住居民十倍之多的人口,鼓浪屿一下子成为一艘浮在水面之上的“挪亚方舟”,存留了十多万厦门人的生命。真是一江之隔便成了“生死之隔”。

当务之急是吃饭

解决了住,更紧急的是要吃饭。

由于日军包围了鼓浪屿,岛上的食物根本无法供应。而按照每日两餐的米粥估算,岛上的粮食最久只能维持6天。终于在第7天,美军军舰在公海截获了一艘运粮船。之后,香港、东南亚等地的运粮救济船也陆续到达鼓浪屿,缓解了小岛的粮食危机。

最初救济会直接向难民发放大米,可因为无灶无柴,人们根本无法做饭。救济会便委托淘化大同和兆和两家罐头厂统一煮饭,工人们从早晨8点煮到傍晚6点,提供每日两次的米粥;煮好的饭被分装在由美孚石油公司和亚细亚火油公司提供的空煤油罐中;再由难民组成的送粥队,把粥挑到八卦楼、英华中学、毓德女中、黄家渡等收容所进行分发,每天的供应量达9万多份。难民就着咸菜和豆豉配上稀饭,才得以保障日用的饮食。

许多逃离战火的新生儿母亲,由于过度的惊吓、疲惫与饥饿,无法进行正常分泌乳汁。救济会专门在怀仁女子学校设立育婴处,建立了特殊的牛奶配给站,确保婴儿可以喝到代乳或牛奶,挽救了许多幼小的生命。

点亮希望的难童学校

为使难童不致失学,原厦门全民小学的女教师钟慧贞带着窦丽贞、施于治等人,在福民小学附近的树下,为十多名难童开设了补习小课堂。

一个多月后,救济会开办了一所“难童学校”。以一竹草棚为校舍,钉长条木板作课桌椅,由美国传教士卜显理和毓德女中主理福懿慕、英国教师李乐白等负责校务,逃难的老师与中学生作教员。全校设置高、初级10个班、幼稚园4个班,共收近500名学生。难童入学免收学杂费,学校提供课本,学生每日可多领一块“面煎糕”或黑面包。

之后,在国际友人的帮助下,鼓浪屿八卦楼也创办了难童学校。这些学校就像在苦难岁月中的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田,帮助他们重拾向着未来的希望。

天南海北的募捐奉献

当时,鼓浪屿面临严重的物资匮乏,救济会快速通过机构或个人关系向国际组织、国外差会、海外华侨等发出紧急求援。5月19日,鼓浪屿收到菲律宾中华商会捐送的26.75万公斤大米;其后陆续收到新加坡华商捐款2万元、秘鲁华侨妇女赈灾会捐助5千元、美国归正会奉献金1.6万元;英国长老会、伦敦公会总部等也都纷纷捐钱捐物。随着天气转凉,成包的衣物也从四面八方寄来,同时20名避难妇女用从上海采购的15000元的材料赶制了大量被褥。

据统计,从5月12日到6月30日,鼓浪屿共收到全球募捐奉献款:146007.45元法币、2973.86元叻币(马来西亚、新加坡与文莱在英国殖民地时期,由英殖民地政府所发行的货币,发行单位是叻屿呷政府。)及31000元港币。

历史已随着时间的车轮走远,我们看不见那一排排搭建的席蓬房屋、一股股烧饭的黑色浓烟、一桶桶挑粥的长长队伍。如今的鼓浪屿处处花香鸟语、曲径通幽、琴声悠扬,是浪漫与自由的代名词。但我们不能忘记,1938年这个小小的岛上,十多万人携手用爱的力量创造了难以置信的生命奇迹。

最后,笔者想说这次导游很特别,他头戴一顶鸭舌帽、一身运动装,一手保温杯,看似普普通通,朴实无华,陪伴我们一路而行;然而,他结合自己的信仰,带着上帝的使命,一遍又一遍向着前来鼓浪屿的游客分享岛上的宣教历史与爱的传奇。是的,“爱是永不止息”,值得我们用语言、文字与生命代代传扬。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